住在肠道里的寄生虫-蛔虫 - 寄生虫预防科普 - 新闻中心-里定健康网-里定健康网
您好,欢迎访问里定健康网! 专注健康医疗网络信息化 系统登录入口 结果查询入口
全国统一服务热线:400-632-5588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寄生虫预防科普

住在肠道里的寄生虫-蛔虫
发布日期:2019年11月20日     视力保护色:

似蚓蛔线虫(Ascaris lumbricoides Linnaeus,1758)简称蛔虫,是人体内最常见的寄生虫之一。成虫寄生于小肠,可引起蛔虫病(Ascariasis)。

形态:

成虫圆柱形,形似蚯蚓,活时呈粉红色,死后呈灰白色,头部较尖细,尾部较钝圆。雌虫长20~35cm甚至达40cm以上,最宽处直径为3-6mm;雄虫长15~31cm,最宽处直径为2~4mm。体表可见有细横纹,两侧可见明显的侧线。口孔位于虫体头端,口周具有“品”字形排列的3个唇瓣(1个背唇瓣较大,2个亚腹唇瓣略小),显微镜下见唇瓣内缘具有细齿,外缘尚有感觉乳突和头感器。雌虫消化道末端开口于肛门,雄虫则通人泄殖腔。雌虫生殖系统为双管型,盘绕在虫体后2/3部分的原体腔内,阴门位于虫体腹面中部之前。雄虫生殖器官为单管型,尾部向腹面弯曲末端有一对镰刀状的交合刺。

2、虫卵 在人体粪便查见的蛔虫卵有受精卵和未受精卵之分。受精卵呈宽椭圆形,大小约为(45~75)μm×(35~50)μm。卵壳较厚。卵壳外常有一层由子宫分泌物形成的凹凸不平的蛋白质膜,被宿主胆汁染成棕黄色,卵内含有1个大而圆的卵细胞,在其两端与卵壳间可见新月形空隙。虫卵在外界发育,胚细胞不断分裂,最后形成含幼虫的感染期虫卵。未受精卵呈长椭圆形,大小约为(88~94)μm×(39~44)μm,卵壳与蛋白质膜均较受精蛔虫卵薄,卵内充满大小不等的折光颗粒。蛔虫卵壳周围蛋白质膜脱落后,成为脱蛋白膜的蛔虫卵,观察时应注意与其他虫卵相鉴别。卵壳厚而透明是蛔虫卵的主要特征。

流行:蛔虫呈世界性分布,估计全球有10亿人感染,据2001-2004年全国寄生虫病调查结果显示,我国人群的蛔虫感染率平均为12.72%。蛔虫成虫寄生于人的小肠,夺取营养,也可引起肠阻梗、肠扭结、肠穿孔、胆道感染和阻塞以及阑尾炎等急腹症,甚至还可钻入肝脏、侵入其他部位引起严重的异位损害。

蛔虫感染分布广泛,主要流行于温暖、潮湿和卫生条件较差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人群感染的特点为农村高于城市,儿童高于成人。农村地区学龄前及低龄学童的感染尤为明显。非洲有些国家感染率高达95%;南美为45%;在亚洲,印度和其他南亚国家估计有1.5亿人感染。

在对重点人群和目标人群采取大规模驱虫治疗后,据2002一2004年第二次全国人体寄生虫病调查显示,我国人群平均蛔虫感染率为12·72%,估计感染者达8593万人,较1990年大幅下降。2005年之后调查,部分地区感染率再次显著降低:例如,南昌市区14岁以下儿童感染率为0.99%;江苏省农村儿童感染率为0.83%;上海市南汇区中小学生感染率为6.32‰然而在贵州省山区感染率仍高达69.10%,雷州半岛儿童粪检阳性率为13.20%,提示在中西部和东南沿海地区感染率仍然较高。造成蛔虫感染普遍的主要原因为:

①蛔虫生活史简单;

②雌虫产卵量大;

③用未经处理的人粪施肥和随地大便的习惯,使蛔虫卵广泛污染土壤和周围环境;

④人的不良卫生行为和缺乏完善的卫生设施;

⑤虫卵对外界环境抵抗力强。

在荫蔽的土壤中或蔬菜上,虫卵可活数月至数年,甚至在无氧的条件下也可存活2~3个月。由于卵壳蛔甙层的保护作用,食用醋、酱油或腌菜、泡菜的盐水、10%的硫酸、甲醛溶液、低浓度盐酸、硝酸或磷酸等溶液不会影响卵内幼虫的发育,但感染性虫卵对有机溶剂或气体,如氯仿、乙醚、乙醇和苯等有机溶剂以及氨、溴甲烷和一氧化碳等气体则很敏感,卵细胞或幼虫皆可被杀死。

生活史:

蛔虫属土源性线虫,完成生活史不需要中间宿主。成虫寄生于人体小肠中,以宿主半消化食物为营养,雌、雄虫交配后产出的多为受精卵,平均每天每条雌虫可产卵24万个。

虫卵随宿主粪便排出体外,在潮湿、荫蔽、氧气充足的泥土中,于21~30℃条件下,约经5~10天的发育,受精卵内的胚细胞经分裂并发育为幼虫。再经1周,卵内幼虫蜕皮1次成为感染期虫卵。

 人因误食被感染期蛔虫卵污染的食物或水而感染。感染期卵在人小肠内孵出幼虫,然后侵人肠黏膜和黏膜下层,钻人静脉或淋巴管,经肝、右心,到达肺,穿破肺泡毛细血管,进人肺泡,经第2和第3次蜕皮后,沿支气管、气管逆行至咽部,最后随人的吞咽动作而人消化道,在小肠内经第4次蜕皮后变为童虫,数周后发育为成虫。自人体感染到雌虫开始产卵需约60~75天。蛔虫在人体内的寿命一般为1年左右。

致病:

 幼虫和成虫均可致病,表现为机械性损伤、超敏反应、营养不良以及宿主肠道功能障碍等。

1,幼虫致病主要导致蛔虫性哮喘和蛔虫性肺炎。少量幼虫移行经过肺部时患者可无明

显症状。但大量幼虫在肺部移行时,细支气管上皮细胞脱落,肺部点状出血,引起蛔虫性支气管肺炎、支气管哮喘或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此症潜伏期一般为1~9天,患者主要表现为咳嗽、胸闷、喉痒、干咳、哮喘或荨麻疹等,偶可伴有发热、痰中带血或过敏性皮炎,出现一过性呼吸系统症状。听诊有啰音,捻发音。x线胸片检查可见两侧肺门阴影增深,肺纹理增粗,有点状、絮状或片状阴影,一般1~2周内消失。此阶段作痰液涂片检查常可发现嗜酸性粒细胞或者蛔虫幼虫。目前严重的蛔虫性肺炎已不多见。在严重感染病例,幼虫还可侵入脑、肝、脾、肾、眼和甲状腺等器官,引起异位寄生。甚至有幼虫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寄生的报道。

2.成虫致病成虫是主要致病阶段,其致病机制如下:

①掠夺营养和破坏肠黏膜影响吸收:成虫寄生于空肠,不但夺取宿主营养,而且还损伤肠黏膜,导致消化不良和营养吸收障碍,引起营养不良,严重感染时可造成儿童发育障碍。病人出现呕吐、腹痛、腹胀。患者常有食欲减退、恶心、呕吐、间歇性腹痛,部位常位于脐周围。儿童患者常有神经精神症状,如惊厥、夜惊、磨牙,偶尔可出现异嗜症等。

(2)超敏反应:患者可出现荨麻疹、皮肤瘙痒、结膜炎以及中毒性脑病等症状,可能是由于蛔虫变应原诱导IgE介导的超敏反应所致。

(3)并发症:由于蛔虫具有钻孔的习性,若在宿主机体不适(如发热、胃肠道疾病等)或大量食人辛辣食物或服用驱虫药物剂量不当等因素刺激下,蛔虫可钻入开口于肠壁的各种管道(如胆管、胰腺管和阑尾),甚至钻人肝脏,不仅可引起胆道蛔虫症、蛔虫性肠梗阻、蛔虫性胰腺炎或阑尾炎以及肝蛔虫病,甚至可上窜阻塞气管、支气管,造成窒息,也引起尿道和生殖器官蛔虫病及其他器官组织的蛔虫卵肉芽肿。胆道蛔虫病是临床上最为常见的并发症,可引起胆道出血、肝脓肿、胆石症、胆囊破裂、胆汁性腹膜炎。98%的患者有腹痛。蛔虫性肠梗阻进一步可发展为绞窄性肠梗阻、肠扭转、肠套叠和肠坏死。蛔虫亦可引起肠穿孔和急性腹膜炎,病死率较高。严重的蛔虫病的并发症多见于重度感染的儿童。

防治:

防治蛔虫感染应采取综合措施,包括查治感染者、管理粪便和通过健康教育来预防感染。目前常用的驱虫药有苯并咪唑、阿苯达唑、甲苯达唑、三苯双脒或伊维菌素。群体驱虫时间宜在感染高峰期之后的秋、冬季节。对感染率高的人群,由于重复感染机会多,故在流行区应每隔半年至1年驱虫1次。蛔虫引起的急腹症主要靠外科手术治疗。


管理粪便的有效方法是结合沼气开发利用建立无害化粪池,通过厌氧发酵和粪水中游离氨的作用,可杀灭虫卵。开展健康教育的重点在儿童,讲究饮食卫生和个人卫生,做到饭前洗手,不生食未洗净的红薯、萝卜、甘蔗和生菜,不饮生水。消灭苍蝇和蟑螂也是防止蛔虫卵污染食物和水源的重要措施。

相关文章:

    上一主题: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