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在螺类身体里的寄生虫-肝片形吸虫 - 寄生虫预防科普 - 新闻中心-里定健康网-里定健康网
您好,欢迎访问里定健康网! 专注健康医疗网络信息化 系统登录入口 结果查询入口
全国统一服务热线:400-632-5588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寄生虫预防科普

住在螺类身体里的寄生虫-肝片形吸虫
发布日期:2019年11月20日     视力保护色:

  肝片形吸虫是牛羊及其他哺乳动物胆管内的常见寄生虫。人体亦可被感染,引起肝片形吸虫病。

  形态:肝片形吸虫与姜片虫同属片形科(Fasciolidae),是大型吸虫之一。肝片形吸虫与姜片虫的形态相似。

  肝片形吸虫与姜片虫的形态相似,其区别在于:①成虫较姜片虫狭长,体前端有一锥形突起称头锥;②腹吸盘较小,补肾明显,位于头锥基部水平;③肠支有许多侧分支;④睾丸2个,分支很细,前后排列于虫体中部、卵巢之后;⑤卵巢较小,分支细;⑥卵盖略大,卵壳周围可见胆汁染色颗粒,胚细胞较明显。

  流行:呈世界性分布。国外个别地区有局部流行区存在。在我国,人群感染率为0.002%~0.171%,散发于15个省市,其中以甘肃省的感染率为最高。迄今为止,全国共发现片形吸虫及巨大形吸虫感染者200余例。肝片形吸虫寄生的宿主广泛,在牛、羊等家畜中感染率在20%~60%。

  人体感染多因生食水生植物如水田芹等茎叶。在低洼潮湿的沼泽地,牛、羊的粪便污染环境,又有椎实螺类的存在,牛、羊吃草时较易造成感染。

  生活史:肝片形吸虫成虫寄生在终宿主的肝胆管内,中间宿主为椎实螺类,螺体内的生活史包括胞蚴和雷蚴。尾蚴在水草等水生植物上形成囊蚴。囊蚴被终宿主食入后,在肠中脱囊的后尾蚴穿过肠壁,经腹腔侵入肝而转入胆管,也可经肠系膜静脉或淋巴管进入胆管。在移行过程中,部分童虫可停留在各相关器官如肺、脑、眼眶、皮下等处异位寄生,造成损害。自感染囊蚴至成虫产卵最短需10~11周。成虫每天可产卵20000个。在绵羊体内寄生的最长记录为11年,在人体可达12~13年。

  致病:

    肝片形吸虫引起的损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①童虫移行期对各器官特别是肝组织的破坏,引起肝脏炎症反应及脓肿,出现急性症状如高热、腹痛、荨麻疹、肝肿大及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等;②成虫在胆管寄生期间对胆管的机械性刺激和代谢物的化学性刺激而引起胆管炎症、胆管上皮增生及胆管周围的纤维化。胆管上皮增生与虫体产生大量脯氨酸有关。胆管纤维化可引起阻塞性黄疸,肝损伤可引起血浆蛋白的改变(低蛋白血症及高球蛋白血症),胆管增生扩大可压迫肝实质组织引起萎缩、坏死以至肝硬化,还可累及胆囊引起相应的病变。肝片形吸虫感染者的临床表现可分为急性、潜隐和慢性3个时期。也有少数为无症状带虫者。

  1.急性期相当于童虫在组织中的移行过程,亦称侵袭期,发生在感染后2~12周不等,突发高热、腹痛,并常伴有胀气、呕吐、腹泻或便秘、肝肿大、贫血和血中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增高等表现。有些病人还可出现肺和皮肤变态反应症状。此期表现大约持续2~4周。

  2.潜隐期通常在感染后4个月左右,相当于虫体已进人胆管,患者的急性症状减退或消失,在数月或数年内无明显不适,或稍有胃肠不适症状,而病变在发展之中。

  3.慢性期为成虫在胆管内寄生引起胆管炎和胆管上皮增生阶段,亦称阻塞期,主要有乏力、右上腹疼痛或胆绞痛、恶心、厌食脂肪食物、贫血、黄疸和肝肿大等表现。

  4.异位损害或称肝外肝片形吸虫病。童虫在腹腔中移行时,可穿入或随血流到达肺、胃、脑、眼眶以及皮下等处。常在手术后始获确诊。在有生食牛、羊肝习惯的地方,虫体可寄生在咽部,引起咽部肝片形吸虫病。

  防治:预防人体感染主要是注意饮食卫生,勿生食水生植物。治疗患者的药物首选硫氯酚,其他药物有吡喹酮和阿苯达唑。